最近,有朋友向我咨詢,家里父母感覺身體不舒服,檢查也沒有什么問題,不知道這是為何。我建議朋友關注一下父母的心理健康。這是因為老年人的身體不適有可能是心理問題引發(fā)的。
我曾經接診過一名68歲的老年女性患者,她連續(xù)兩年晚上經常心慌胸悶,每次家人都撥打120送醫(yī),相關檢查顯示她身體很健康。我結合既往檢查結果和心理量表結果,考慮其為老年抑郁,對癥治療后,軀體化癥狀逐漸消失。
焦慮癥、抑郁癥、失眠是老年人常見心理疾病。有些老年人受焦慮、緊張、恐懼等心理障礙或情緒問題的影響,身體機能發(fā)生變化,表現為頭痛、心悸、胸悶、胃痛、胃脹、尿頻、尿急、軀體麻木、發(fā)涼、發(fā)熱等不適,相應輔助檢查卻未發(fā)現與癥狀相關的軀體問題。還有些老年人因老年性癡呆或腦血管病,也會伴發(fā)精神障礙。
年齡增長、退休、子女離家、照顧孫輩、親朋去世等都可能是老年人患心理疾病的直接原因或誘因,再加上身體機能的衰退、慢性疾病等讓老人產生自卑、無價值感、不安全感等。這些感受是非老年群體所體會不到的。相對來說,老人越年輕,所面臨的心理沖突越強烈,越容易出現不良情緒,如果得不到排解,就有可能成為心理問題。比如,老年人無法適應退休帶來的變化,感到傷感,抱怨生活,不愿意與他人交流,這就要家人給予積極的支持、幫助和鼓勵。如果持續(xù)情緒低落、自責或低落、自責的程度明顯和現實不相符,超過一定的時間(一般為2周),應到專業(yè)醫(yī)療機構就診,以排除抑郁發(fā)作等疾病。
預防與避免心理問題的出現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課程,老年人也不例外。持續(xù)提升心身素質,不斷學習新知識、接觸新事物,尋求積極的人生意義,能保證老年人有生之年身心健康、幸福生活。具體來說,老年人可安排好退休生活,參與社交活動并堅持運動,適應退休帶來的改變;將生活重心轉移到自身與伴侶上,不過度干涉子女生活;生命的消逝會喚起老人內心對死亡的恐懼和生命的留戀,其影響不容小覷,離婚、喪偶對老年人猶如“心靈地震”,如果老人無法自我紓解壓力,家人應給予幫助。
有統(tǒng)計顯示,老年人出現心理問題后,最想向子女傾訴,而且門診上也多為子女陪伴老人就診。對于已出現心理問題的老年人,子女應給予老人幫助,尊重生命,看到老人曾為社會作出的貢獻;盡可能地讓老人與其他生命(人、寵物、植物)進行互動,讓老人獲得心理上的滿足;相信可塑性,終身學習激發(fā)生命活力,子女要多給老人學習新東西的機會,耐心回答老年人提問;創(chuàng)造參與機會,不能單單迎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,還應該為他們創(chuàng)造良好的文化和理念,倡導積極參與的生活狀態(tài)。總之,子女和親人多陪伴老年人,多與老年人深入溝通交流,及時了解并滿足老年人的各種心理需求,積極幫助老年人發(fā)泄內心的不良情緒,這些都是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石。(訪談專家:楊明健 ;記者:鞠圣嬌)
- 對癥檢查,查必要項目,提供規(guī)范檢查結果,拒絕虛假結果
- 對癥施術,做必要治療,采用規(guī)范治療手段,拒絕過度治療
- 對癥開方,用必要藥品,實施規(guī)范用藥標準,拒絕盲目用藥
- 明確定價,做惠民醫(yī)療,推行國家規(guī)范價格,拒絕高價醫(yī)療
- 崇尚醫(yī)德,以卓越服務,執(zhí)行規(guī)范服務流程,拒絕天理漠視